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基础部
首页 | 部门概况 | 新闻动态 | 党建工作 | 中华传统文化 | 课程建设 | 师资队伍 | 教学科研 | 教学成果展示 | 学校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
 

—专家解读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时间:2015-12-28  点击:[]

我国职业教育正进入以强化内涵、 提高质量为重点,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时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是全体职教人努力的目标, 也是全社会所期、 全体人民所盼。教育部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 的出台, 在国家层面科学规划、 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 也必将以院校的有效实践, “做必务实” “行必求远” , 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整体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规范管理激发活力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彰显职业教育中国特色, 树立职业教育世界品牌, 迫切需要以提升质量为第一抓手, 以深化改革来持续推动。 《意见》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线, 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改革新举措, 明确回答了当前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 “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 ” 等问题。那么, 问题的抓手在哪里?解决的关键是什么?

南通职业大学校长马成荣、 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博士陈向阳: 贯彻

落实 《意见》 精神, 关键在规范管理与激发活力两大主题。

■深化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在规范管理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进程中, 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 首要的就是规范意识的淡薄和规范行为的缺失。 “规范” 体现着双重含义, 一是行为标准、 规则等, 或者说将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制度、 标准或机制来表达, 这些制度、 标准有助于减少职业教育改革的随意性, 它们是尺度、 是要求、 是底线; 二是作为动词的 “规范” , 其内涵在行为标准、 规则的落实与执行, 尤其是确保制度落实的 “最后一公里” 畅通。

从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看, 上述两个层面都是影响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 “短板” 。前者主要体现在, 专业教学标准、 顶岗实习标准、 课程标准等关键的制度、 标准缺位。这些制度标准的缺位, 导致职业教育教学缺乏依据, 教学改革只能是盲人摸象, 随意而为。后者体现在已出台的一些制度、 标准落实不力,如文化基础教育弱化现象比较严重; 课程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 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 一些地方筑牢职业教育发展之根基 学生实习管理问题突出, 实习管理责任主体缺位, 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 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与其专业对应岗位群严重不吻合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阻碍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针对以上问题, 《意见》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同步推进, 于宏观层面提出, “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完善教学标准体系、 健全教材建设管理制度。 ” 微观层面同样列出了一系列责任清单, “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规定, 开齐、 开足、 开好德育、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体育与健康、 艺术、 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 规范公共基

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 ” “要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 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 等。这些具体规定的施行, 体现了对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兜底保障, 保证了教育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规范并非规训与束缚, 而是一种约束与激发, 其与自由对立统一, 是实现自由的重要保障。 “发展别忘了规范。 ” 对于正处在加快发展进程中的职业教育来说, 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职业教育所追求的质量, 首先体现为规范意识。这就要求不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执行规范, 还需要把规范贯穿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工作的全程, 从专业设置、 课程建设、 教学实施以至诊断改进, 形成一个有效的PDCA循环。而这不仅是《意见》 的主旨精神所在, 也体现了依法治教的真谛。

■深化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激发活力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目标逐渐清晰, 职业教育课程本质观不断深化,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 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理念开始确立。但引人警醒的是,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仍是整体改革中的薄弱环节, 诸如课程与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行业企业参与不足、 系统化培养技能人才体系尚未建立、 信息化水平不高等, 并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职场需求对接度不高的问题。破解这些问题, 仅靠办学条件的改善、 教育资源的投入等外源性扶持是不够的, 关键在激发职业学校自身的办学活力。职业教育改革的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工学结合等政策话语, 越来越明确地告诉我们,“合力才能激发活力。 ” 激发行业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 《意见》 围绕当前的改革难题,提出了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 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 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 等方面的内容。但如何把这种改革话语转化为改革行动, 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与推动, 更需要各地和职业院校改革的首创智慧, 需要坚持做必务实和行必求远的精神。《意见》 还提出, 要 “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 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 这意味着, 政府将进一步放权,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评估, 而职业院校将通过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 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 切实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主体责

任。这样的改革思路, 应当成为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改革的一个政策取向。实现自主发展, 教师才能享有幸福生活, 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成长的快乐, 职业院校才能实现内源性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的归宿在质量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到底有怎样的质量? 《意见》 开宗明义强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这不仅回应了时代关切, 也回答和解决了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这个根本问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意见》 中, 不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 而是科学阐释了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标准, 即体现思想道德、 人文素养、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辩证统一; 系统构筑了一条如何落实的清晰路径, 即 “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如何实现立德树人, 《意见》 构筑了一条教育、 培育和化育的融合路径。一是教育, 包括强化文化基础教育, 完善课程标准, 丰富课程载体,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课程内容。二是培育, 包括创新人才成长的实践环境,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学生社团活动, 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 提升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是化育, 包括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引入优秀产业文化、 企业文化进校园、 进课堂, 让现代企业文化基因、 血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灵魂深处, 推动文化育人。 “三育” 并举, 层层递进, 才能实现从制器到育人的飞跃。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如何在遵循教育规律、 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 统筹考虑职业教育内外部各种资源和要素?如何把握改革的主要环节, 实现职业教育的沟通、 衔接与人才的系统化培养?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刘义国: 《意见》 以满足多样化、 不同层次的需求为立足点, 就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做出系统安排和周密部署。

■针对职业教育仍不适应需求的问题, 系统设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意见》 既明确了我国未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根本任务等, 也提出了专业建设、 课程实施以及教学管理等具体教学环节的改革举措, 既考虑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需要注重

技能培养的特殊性, 也兼顾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 终身学习的需要, 既注重中、 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 也注重校企合作育人, 并针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要求, 突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

的重要地位。

■针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层次性, 推进中高职合理定位科学发展

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中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合理分工, 明确各自定位, 培养不同规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 我国中高职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仍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 教学内容重复, 相互衔接不紧密等问题。未来职业院校应在做好中高职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 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 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优势互补, 科学发展。

■针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整体规划引导专业建设

专业, 是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单位。作为与社会经济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 按照 《意见》 的相关要求, 一是应适应 “一带一路” 、 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以及 《中国制造2025》 等国家战略

性经济社会需求, 建设贴近需求, 具有一定特色, 经济和社会效益均显著的专业集群。

二是从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布局相匹配的角度出发, 应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 并且应以省为单位, 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以市为单位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 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宏观调控, 围绕区域产业链建设专业链, 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

业布局。三是借鉴示范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 根据不同专业在国家社会经济中急需、 紧迫程度的实际差异, 适时规划遴选出相关专业适应现代农业、 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技术、 装备制造、 清洁能源、 轨道交通、 健康养老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开展示范专业建设, 发挥其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辐射示范作用。

四是发挥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的自主性、 能动性, 推进职业院校按照国家、 省相关规定, 合理设置专业, 在做好专业内涵建设, 打造品牌专业, 推进专业集群式发展的同时, 科学处理好改造传统专业和创新专业的关系。

■基于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衔接沟通不畅、 弱化公共基础课程, 以及不注重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融合等问题。为此我们需要, 一是解决职业教育 “断头” 问题, 推进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级之间, 职普教育之间的融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推进学习成果互认, 促进工作实践、 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搭建沟通衔接的 “立交桥” 。

紧密对接需求 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确保学生升学有基础。 《意见》 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应开齐、 开足、 开好德育、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体育与健康、 艺术、 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同时应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 注重学生文化素质、 科学素养、 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为学生更高质量

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保障学生在特定职业领域全面、 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形成常态化、 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环节, 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纪律意识,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 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 增强本领、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 增强对职业理念、 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 理和认同。

■基于技术技能学习的特殊需求重点改革育人模式

基于学科知识学习和基于项目、 过程的技术技能学习既有一定的关联也存在很大差异。无论是传统师徒制还是现代学徒制, 无论是双元制还是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 都强调职业院校应贴近真实的岗位生产实际和工作流程开展教育教学。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一是需要打破传统学校、 教室空间, 发挥企业育人主体作用。 《意见》 提出应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 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 技能大师工作室, 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 联合培养、 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二是需要突出做中学、 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 推进实践育人。在坚持专业技能课程普及推广项目教学、 案例教学、 情景教学、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实践性教学, 推行认识实习、 跟岗实习、 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的同时, 积极推动公共基础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 并且首次明确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应占50%。统筹 “文明风采” 竞赛等各种活动, 推进活动育人、 实践育人、 文化育人, 打

破职业院校内部分工造成的各部门、 各学科不能合力育人的困境, 构建全员、 全过程、 全方位育人格局。坚持立德树人 才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面对社会发展的多样选择、 技术进步的巨大压力, 《意见》 将立德树人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何通过立德树人实施, 建构常态化、 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 文明行为和职业精神?面对从学校到生涯的终身教育大趋势, 如何通过立德树人的实践, 引导学生确立全面发展的理念, 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周俊: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立德树人具有更特别重大的战略意义。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实现民族腾飞、 人民幸福、 国家繁荣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无的放矢的道德说教、 照本宣科的课程教育、 应景式的课外活动、 技能操作唯一的社会实践、 乏职业元素的学校文化、 与家庭社会处于割裂状态的教育模式, 无法将 “德” 字镌刻在学生的心田, 无力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针对性、 实效性、 亲和力和感染力, 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任务。立德树人, 不是泛化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品质建设, 其明确的指向性, 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十八大为立德树人明确的目标, 也是赋予立德树人的具体教育内容。

■依据立德树人的时代目标, 实现七个融合

一是文化知识学习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 二是文化修养提升与行为表现优化的融合; 三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四是专业职业能力培植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合; 五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融合; 六是健康体魄的打造与健全人格塑造的融合; 七是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融合。

■依据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抓好七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和荣辱观; 二是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学习; 三是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引领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举止文明、 富有修养的时代青年; 四是知识能力教育, 指导学生建构扎实的知识基础, 培植学生自主终身学习能力; 五是健康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 学会创造幸福、 分享快乐; 六是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 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七是职业技能教育, 培植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

和创新创业本领。完成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 需要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径。

第一, 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从课程德育、 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等三个方面着手, 将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强化和校园文化的熏陶融合起来, 使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激励下, 认真学习德育的基础理论, 积极践行德育的主张。为此, 一要强化德育课堂教学改革。二要重视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德育教育。三要坚持活动育人,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 建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 贯彻全员、 全程、 全方位育人理念, 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不是少部分德育课教师、 班主任、 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及相关党务工作者的事, 而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 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 一要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二要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融合到所有专业课程之中。三要将学校德育贯穿于学校管理、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建构学校、 企业、 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参与, 课上课下、 校内校外、 线上线下, 全方位覆盖的德育工作格局。

第三,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路径。学校德育教育应渗透于学校所有课程教育之中, 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抓手, 其他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都是学校德育的平台。一方面要积极挖掘其他课程的德育因素, 有机渗透德育内容, 无论是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体育与健康、 艺术、 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程, 还

是专业理论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都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 法制教育、 社会责任感教育、 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都要注重引导学生崇尚劳动、 敬业守信、 务实创新。另一方面要抓好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 新时期德育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学生文化素质、 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要从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要求出发, 引导学生学好文化知识, 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建构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

第四, 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形式。要从丰富德育内容, 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出发, 开展德育工作。为此, 一要注意突出 “近” , 力图让学生能感觉到。二要注意突出 “小” , 力图让学生能看得到,学生教育要从小处着手、 从细微处入手, 让德育工作具体化。三要注意突出 “活” ,知行统一原则出发, 让学生既明确德育的道理, 又亲身参与进去。四要注意突出 “实” , 力图让学生能够得到实惠。要求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他们树立自信, 以 “成功者” 的心态走向社会、 适应社会。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 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已不仅是 “实践性、 操作型” 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 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回应李克强总理 “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的特别强调, 职业院校如何把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的关键点?如何开展融合职业精神的职业技能培养?

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郑丽梅: 要将加强职教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作为提升人才培养

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将加强职业精神培养上升到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

从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 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他们更希望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爱岗敬业、 遵守纪律、 注重安全、 讲求合作、 务真求实的良好职业精神, 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 这是企业的立业之本和保持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 企业越来越注重以文化、 素质作为企业的软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21世纪的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为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发达国家纷纷将提高文化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重视加强文化素质建设,以提升竞争软实力, 是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职教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使之具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和道德基础, 以及自我提升的发展能力,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 要将加强职教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将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可持续成长相结合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 实训基地建设等硬件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 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 人文素质等软技能的培养效果还不十分明显。职校毕业生出现就业取向功利化、 诚信意识淡薄、 缺少敬业精神、 工作拈轻怕重、 反复跳槽等现象, 既影响企业的发展, 也影响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准职业人, 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同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提高一样,是其走向社会, 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职校学生如果

仅仅具备 “做事” 的能力, 满足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将很难出色地、 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 同时也将会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程度, 往往取决于他所具备的非智力因素, 即思想认识、 责任意识、 职业理想、 职业观念等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愈强, 能力发挥程度也就愈高。如果一个人

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 缺少责任关怀, 甚至严重失职, 还可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难以预测的危害。因此, 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种责任, 为学生毕业、 实现就业及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加强职业精神培养需要注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职业精神的培养要通过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予以深化和有效实现。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力度, 积极构建基础知识、 专业技能、 职业素质、 职业精神全面均衡的课程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积极深入企业现场实习, 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和岗位锻炼, 同时, 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以可感知、 可触摸的职业精神, 深入体会企业文化、 核心价值观、 团队合作精神、 竞争意识、 激励创新意识意识等企业思想文化的精髓, 增强学生的企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了解职业精神, 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践行职业精神, 从而将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内化为自主的意识和行动。


关闭

 
bet356官网在线登录官网 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 陕西省教育厅官网 邮箱:scctjcb@163.com 电话:86405974
 

COPYRIGHT@2008 bet356官网在线登录

地址:西安市文景路19号 邮编:7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