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部门职责教学管理实践教学项目管理学生服务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公开学校首页
站内搜索:
 
  项目管理  
 
 专业建设 
 教研教改 
 教学竞赛 
 教学成果奖 
 教研室建设 
 学会协会工作 
 其他专项工作 
 相关资料下载 
 
  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项目管理 > 专业建设 > 人才培养方案 > 正文
 

关于印发学院《高职三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意见(修订)》的通知

来源:   时间:2017-12-13  作者:  点击:[]

陕交院〔2016〕62号

关于印发学院《高职三年制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编制指导意见(修订)》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专业建设,提高内涵发展品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对《高职三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性意见》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学院《高职三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意见(修订)》印发给你们(见附件),请认真遵照执行。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相关表格随文另行印发。方案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教务处联系。

附件:bet356官网在线登录高职三年制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编制指导意见(修订)

                                                                                                                       

      bet356官网在线登录

      2016年5月23日

(全文公开)

附件

bet356官网在线登录

高职三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意见(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总体设计,是学院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版)》学院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导方案。

一、 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等之间的关系,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坚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要广泛开展社会人才需求调查,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岗位、新工种及专业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应有用人单位人员参加,有条件的专业应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社会需求多样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及人才岗位需求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与工作岗位实际相结合。教学进程安排和课程体系设计要贯彻工学交替要求,适当减少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增加仿真实践和模拟操作训练。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和明确实践实训时间和内容,集中实训课程要单独设置。把毕业设计(论文)和顶岗实习相结合,保证学生累计不少于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时间。

4.坚持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共同提高

人才培养编制工作要坚持知识传递、技能培养与道德培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岗位工作的业务技能,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5.坚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一专多能为引领,帮助学生围绕一个职业领域掌握相应岗位技能,兼顾学生学习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使之适应有关岗位群要求。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以职业领域要求为线索,围绕岗位典型任务开发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减少单纯的理论课程。学时安排要兼顾计划内培养、计划外培训和学生自学的需求,妥善处理课程教学与技能考核的关系。专业课程要增强针对性、实用性,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及时融入。

6.坚持因材施教和整体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注重优化课程整体设计,切实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归并和重组部分重复、分散的课程内容。对内容关联性强的、具有综合条件的课程应适当整合为一门课程。综合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含实践课),尽可能把专业课与实验实训课合为一体。归并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课程。

课程内容要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实现教学做一体。学时安排要在保证“两课”、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基础上,兼顾学生职业拓展领域的学时安排,优先安排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一体化课程。未经优化和重构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并可以采用讲座、选修、自修等多种形式安排。

高等数学、英语、体育、应用文写作等公共基础课程,要加大改革力度,把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应为专业能力提升服务。计算机基础课程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培养要求开设,课程目标要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7.坚持强化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应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三段式”教学体系,将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过程设计、学分制改革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结合起来,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创新,努力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教学体系。

专业教育的创新要坚持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应以服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教学安排要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将课内教学、课外指导及学生自学相结合。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综合培训课程。注重技术领域和职业活动领域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根据专业服务职业领域,设计适应不同岗位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8.坚持创新创业教育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1门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3-5门创新创业选修课。

  二、课程改革与设置

(一)课程改革基本要求

1.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形成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2.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4.推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5.采用和组织编写高水平优质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二)课程分类

课程性质:必修课、选修课。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公共素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课程类型:A类课程(纯理论课程);B类课程(理论+实践课程);C类课程(纯实践课程)。

(三)公共基础学习领域

公共基础学习领域全部为必修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一、二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每周2学时),第三、四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每周2学时),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以讲座等形式完成,共16学时)。

2.体育课

第一、二、三或四学期开设,每周2学时。

3.大学英语

第一、二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

4.高等数学

第一、二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  

5.计算机应用基础

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

6.应用文写作

第一至第四学期中任意一个学期开设,每周2学时。

7.入学教育和军训

第一学期前三周开设,每周30学时,计入实践课时。入学教育采取在军训期间集中安排和平时讲座相结合方式完成。

8.安全教育

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完成,共16学时,计入实践课时。

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学期开设,以课堂讲授、讲座、网络课堂等形式完成,32学时。

10.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学期开设,以课堂讲授、讲座、网络课堂等形式完成,共32学时。

1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第二学期开设,以课堂讲授、讲座、网络课堂等形式完成,共32学时。

(四)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安排

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是指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而设置的工学结合课程。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各专业要根据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兼顾学生在产业链不同方向就业和发展,重点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课程。

1.专业基础学习领域

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不拘泥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要以专业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有实践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应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时,必要时可独立设置相关的实验、实训、实习等集中或分散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2.专业核心学习领域

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设计,并要重点围绕技术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和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展开。课程设计要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也要适当兼顾科技发展的方向性和综合性,综合考虑,整体优化,科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环节课程,并与专业培养有关的职业资格、技能考试及鉴定有机结合。

3.专业拓展学习领域

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是为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而设立的具有专业特色、行业特点的课程。此类课程应坚持专业、行业和企业融为一体,内容包含企业生产安全、质量、规范、标准、企业文化等。

(五)课程考核要求

根据专业要求与课程特点确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各专业每学期考试课一般为3~5门。课程考核方式必须在课程设置表中予以明确。

(六)课程名称、编码与简介要求

1.课程名称:规范、简明、扼要,体现专业特色和内涵,并兼顾发展需要。对新开设课程、综合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综合训练课程的命名尤其要注意其规范性。所报课程名称一般不超过8个字。

2.课程代码:由教务处统一编制。

3.课程简介:专业课程按统一表格格式编制。

三、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与格式

一、基本信息

1.专业名称:XXXX

2.专业代码:XXXX

3.招生对象:XXXX

4.学制与学历:XX、XX

5.学习形式:XXXX

二、培养目标

三、培养规格

四、就业面向

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六、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八、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简介

九、专业办学基本条件

十、教学建议

十一、毕业规定

十二、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十三、编制说明

十四、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二)教学周、学时和学分安排

1.教学周

三年制学生在校总时间为115周。

第一学期:共19周,包括入学教育和军训3周,考试1周,其余教学安排15周。

第二、三、四学期:共20周,包括考试1周、机动1周,其余教学安排18周。

第五学期:共20周,均为顶岗实习。

第六学期:共16周,包括顶岗实习8周,毕业论文及答辩8周。

2.学时与学分安排

1)理论教学和课程内的实践教学均按20学时计1学分(小数点后数字小于5则舍去、大于5则进一位、等于5则予以保留。以周为单位安排的实践教学,每周30学时计1学分)。

2)各专业实践教学学时数不得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50%。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内的实验实训和实习、集中实验实训、技能考证、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及答辩、顶岗实习、入学教育和军训、安全教育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计为实践学时。

3)学生在校期间选修课必须修够6学分方可毕业。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技能证书学分计入选修课学分。职业资格证书、专项技能证书学分体系见表1。

1 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学分体系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具体要求

学分

毕业条件

1

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获职业资格证书

2学分

2学分

2

英语考试

英语AB级考试

获B级证书

2学分

2学分

获A级证书

2学分

全国大学英语4级

考试或6级考试

通过4级考试

3学分

通过6级考试

4学分

3

计算机考试

全国计算机ATA考试

获初级证书

1学分

获中级证书

2学分

获高级证书

3学分

全国计算机软件

资格水平考试

获信息员证书

2学分

获程序员证书

2学分

获高级程序员证书

3学分

获系统分析员证书

4学分

4

其它各类

专项技能

获专项技能证书

2学分

   4)技能竞赛、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活动与创新创业等课外素质拓展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学时不计入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学生课外素质拓展学分需修够5学分,由学生处组织实施并考核。

(三)学年、学期安排

各专业依据本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研究确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四、编制程序与要求

(一)工作程序

1.根据学院统一安排或系(部)申请,由教务处下达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任务;

2.系(部)安排教研室(专业带头人)具体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并修订完善与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教学基本文件;

3.各系(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4.教务处组织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初审;

5.主管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字后,报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

6.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通过后予以印发执行。

(二)编制要求

1.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整体设计,改革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2.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各系(部)要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项目、人才、设备、资金等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各专业要切实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科学处理不同课程间的关系和课程中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切实强化学生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在充分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达到教学计划总学时50%及以上。各专业应在第一学期安排专业类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学生参观或实习,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和了解专业,并通过一体化、项目化、研讨式等方式组织教学和教学评价。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强化专业实习和生产性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中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4.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训教学模式创新。按项目化方式确定实验和实训内容,紧密联系工程实际,重组实验和实训内容。设立实验实训周,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5.加强外语教学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英语应用能力A/B 级水平,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或省部组织的英语、计算机能力等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  

6.严格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中级(或相当)或以上的本专业及相关行业认可度较高的职业证书。对于考证项目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每个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就业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学生提供不少于两种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供选报(学生只需获得其中之一即可)。

7.规范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和内容。各专业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院教学规范要求和有关规定,优化顶岗实习内容,改革方式方法,完善相应制度,加强考核管理,切实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

五、其他

1.本指导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原《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性意见》同时废止。

2.学院鼓励有条件的系(部)以1-2个专业为试点,大胆改革创新,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3.本意见如与上级有关要求不符的,以上级要求为准。

4.本意见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抄送:院领导。

bet356官网在线登录办公室                2016年5月23日印发                              

上一条:关于做好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评审工作的通知
下一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与资料提交通知

打印】 【关闭

bet356官网在线登录教务处

地址:西安市文景路19号 邮编:710018